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会计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扎实推进学院整体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以党建引领凝聚干事创业共识
(一)发挥学院党委总揽协调作用
以理论武装思想,不断凝聚干事创业共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心线贯穿工作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首要位置,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通过学院党委会首先学、中心组学习跟进学、固定日学习集体学,常态化推进政治理论学习,自觉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以组织夯实根基,全力提升党建工作质效。根据上级最新文件精神,对近年来党建制度进行全方位清理与重建,先后修订完善党委会议事规则、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规章制度。
以党建引领发展,全面深化党建业务融合。学院党委树牢“抓党建就是抓全局”理念,坚持把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把各党支部年度党建成效纳入学院考核奖励项目,将抓党建成效与事业发展质量相互印证,实现党建与业务目标相融、过程相融、结果相融。培育1个“山东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校级组织员工作室、1个校级辅导员工作室、3个校级思政团队等。

图1 获评“山东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二)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打造基层“优组织”,推动党建工作“专业化”。强化教工党支部“两手抓”,即一手抓学生党支部的密切联系与帮扶,一手抓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推动与提升,促进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融合、双促进”。教工党支部积极申报参与学校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并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等,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集中研讨,努力将课程教学大纲打造为高质量的育人大纲。近五年,申报课程思政和课堂教学改革课程项目80余项,带动“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重育人”,获评山东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项。
打造基层“好组织”,推动党建工作“高效化”。提高基层党支部思想认识,在学习新知识、建立新观念、探寻新思路上,进一步增强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与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等兄弟单位开展结对共建联学活动,连续到临沂市、滨州市、青岛市等10余个县市区就党的建设、政府绩效评价、红色物业和创新创业等领域进行深度交流,积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创业链“四链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探索高校服务地方的新模式。
打造基层“强组织”,推动党建工作“精细化”。针对不同党员具体情况,采用精细化管理思路,让每个党员都有发挥作用的平台,使党员管理更加科学有效,每个党员都有发挥作用的平台。近五年来,围绕基层党支部工作持续进行精细化建设,申报工作案例入选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工作案例特色作品;入选山东省委教育工委主编的《山东高校基层党建典型案例50篇》;入选中组部《基层党组织案例选编(高校版)》。

图2 山东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学院党委与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开展“寻标对标 结对共建”活动
(三)发挥师生党员旗帜标杆作用
注重引导和鼓励师生党员发挥先锋优势,创建“红色基因”培育工程“山青先锋”微信公众号。近年来,在挂职锻炼、“四进”攻坚工作组人员选派以及学院各类攻坚项目中,党员均积极参与,充分彰显党员教师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师德风范。在“红色基因”培育工程—“山青先锋”微信公众号中开设栏目“青锋宣讲”讲好红色故事;“党建半月谈”讲好党建工作者的故事;“思想汇报”讲好学生党员的故事,踩准节点、瞄准热点、聚焦痛点,探索出行之有效、可复制、可推广的“红色基因孵化器”,激发学生党员成长发展的“新动能”。

图3 工作案例入选中组部《基层党组织案例选编(高校版)》
创建“红色基因”培育工程—“山青先锋”
二、以“规范化、信息化、优质化”为目标,助推工作提质增效
(一)“规范化”筑牢核心工作基础
把教学及教学资料规范化建设作为工作推进的基础,学院连续12年开展说课、说专业等相关教学活动。把教学规范化的传承作为职场新人的第一项学习任务。在说课、说专业的过程中,实现课程规范、课程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等常规教学活动的概念掌握和应用实践探索。持续加强学生管理的规范性。协同推进基于目标管理的“1+1+1”阶梯式学风建设体系与机制,指导学生明确学业目标,完善过程性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指导体系,实现“1+1+1>3”的目标。2020年,学院团总支荣获“山东省五四红旗团总支”,2020级财务管理专业刘珂宏同学,获“中国励志之星”荣誉称号。

图4 获批山东省五四红旗团组织、刘珂宏同学获“中国励志之星”荣誉称号
(二)“信息化”提升常规工作效率
基于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结合学院专业特点,将“信息化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同步推进。以信息化应用优化教育教学效率。通过多频次的培训活动,有效提升“技术”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助力。无纸化阅卷和“学习通”等教学辅助APP的广泛应用,使信息化新技术成为会计学院推进教学效率提升的有效手段。以信息化建设优化日常管理流程。尝试完成学院党政联席会议题审核、差旅审批等线上流程的建设,通过“制度标准化—标准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一体推进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图5 会计学院议事决策和差旅经费申请线上流程
(三)“优质化”赋能特色工作可持续
持续关注人才培养过程的创新点和教学教研创新点。学院全面落实“三位一体”应用型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培养逻辑,围绕青年政治人才培养、鉴证咨询业的学院专业群行业面向以及智慧化专业建设背景等关键特色突破点,将“OBE办学理念”有效落实到从方案制定到执行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扎实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完善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学院充分整合校企优质资源,通过增设专业方向,进行课程和实验室共建等工作,以“双向奔赴”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落实人才共育共享。2022年,审计学专业被评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图6 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教育部产学研项目等
三、以团队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源动力”
(一)示范引领强化教学工作持续用力
通过有组织、有谋划的开展“金课建设工作坊”“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展示”等系列活动,在学院多方位、多渠道推广课程优质化建设、课程思政开展和课堂教学创新等相关经验。同时充分发挥教学名师、青教赛获奖教师、优质课程负责人的示范引领作用,赋能教师成长“加速度”,在教学成长和课程建设中,教师由“被动”变“主动”,由“负担”变“享受”,形成争优创优的良好氛围。

图7 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青教赛等荣誉
(二)搭建平台助力科研工作集聚合力
加强内涵式建设,发挥学术带头人和科研组织者的作用,以高水平科研产出为目标,组建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2020年,“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团队”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团队”,2022年,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化新技术研发中心。基于团队建设,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助力青年教师提升教科研能力,引导青年教师业务能力与专业素养同向同行。


图8 青创科技计划团队: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团队、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
(三)研究思维促进管理工作精准发力
基于研究思维持续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学院制定完善《新进辅导员导师制考核办法》《辅导员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等制度。五年来,基于工作研究,学院辅导员发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等论文多篇,《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等7个项目获批省级和厅级课题立项。同时,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学术年会50余次,学院自主举办“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协同”“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前沿”“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政教育”等专题研究式沙龙与研讨会30余次,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有效提升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和研究能力。
四、以学科专业优化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会计学院始终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以创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专业群、申办硕士点等为发展目标,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人才团队建设为关键的“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思路,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持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五年来,学院毕业生正式就业率平均达92.5%,考取研究生306人,专升本学生1075人,考取公务员、选调生,入职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和学校等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高质量就业人数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与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相关的优课优师优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获评“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获评“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获批“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1个,获得“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3项;获得“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1人获得“第五届山东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获评“山东省高校优秀辅导员”1人,“山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

图9 荣获山东省黄大年教师团队、省一流本科课程、山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荣誉
面向未来,会计学院党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艰苦奋斗、干事创业,持续推进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将学院工作融入学校事业发展大格局,以实际行动迎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