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们明年还来吗?”“老师,明年我还能再跟您上课吗?”结束了在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为期两周的支教工作,学校鲁喀专项志愿支教团队的师生被孩子们拉着手、依依不舍地问着。师生志愿者们红着眼眶,与孩子们勾手约定。


鲁喀情深,“智”援“疆”来。7月19日-8月7日,学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启航”志愿服务团队、文化传播学院的“文化润疆,语言先行”志愿服务团队和职业教育学院的“纸飞机”志愿服务团队从泉水潺潺的济南,远赴皑皑天山脚下的边城喀什,为加强鲁喀两地青少年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促进民族团结贡献青年力量。

领导亲临送嘱托,关怀备至受鼓舞。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鲁喀专项志愿服务工作,多次就出行计划、活动安排等进行部署要求。7月19日清晨,三支志愿服务队满载着爱与希望,踏上了前往新疆喀什的支教征程,学校党委委员、副院长于秀国亲自到济南火车站为志愿者们送行,他叮嘱大家要遵守纪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要团结协作,充分践行山青精神,要坚持学用结合,圆满完成支教任务。7月22日,学校党委委员、副院长张杰一行看望并慰问了鲁喀专项志愿者。张杰代表学校向师生表达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详细了解师生住宿条件、饮食情况及身体和心理适应情况,并勉励大家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边疆教育贡献青春力量。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将谨记学校的殷殷嘱托,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牢记责任、不负使命,努力工作、积极奉献。


全心投入献真情,支教花开别样红。面对首次参加援疆支教,缺乏经验参考的实际,志愿支教团队师生们在赴喀什开展支教前后,结合团队师生专业特色,制定了详细、全面的支教工作方案和课程授课计划。抵达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后,支教团队第一时间与援疆指挥部、当地教育局取得联系,确定具体的支教工作安排。

地域文化润心田,爱国情怀驻心间。经济管理学院的“启航”志愿服务团队将山东特色地域文化融入支教课程,为当地儿童带来了济南泉水文化、潍坊风筝文化和菏泽牡丹文化等。志愿者们还通过教授红色歌曲、开展中国结手工课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在中国结手工课上,志愿者们手把手指导孩子们编织中国结,耐心讲解其历史和寓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此外,他们还将手势舞和体操等文体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融为一体,传递民族团结、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普课程进边疆,文化传承责任担。文化传播学院的“文化润疆,语言先行”志愿服务团队推出了普通话推广、非遗文化进课堂等特色课程。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团队创新了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软件,将抽象的拼音和汉字变得生动有趣。此外,团队还注重将普通话教学与新疆本土文化相结合,通过讲述新疆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节日庆典等内容,让孩子们在语言学习中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和情感;通过组织“我是新疆小导游”活动,鼓励孩子们用普通话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展现孩子们的自信与风采。

安全课堂筑基石,红色剧本传薪火。职业教育学院的“纸飞机”志愿服务团队聚焦安全教育和红色基因传承。开设安全课堂,讲授防溺水安全知识、交通安全知识以及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等。通过红色剧本演绎,让孩子们以沉浸式剧情演绎的方式实现革命先辈们的隔空对话,在剧情演绎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汲取知识和力量。此外,师生志愿者们还举办了诗词大会和折纸手工等活动,以多样化、趣味化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锻炼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倾情参与展风采,用心调研增情谊。支教期间,支教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到所在社区干部群众的国语培训活动、助力社区组织开展各类党建活动,参加“鲁疆情”——文化润疆活动、“青春志愿行,共筑鲁喀情”文艺汇演活动等。支教团队成员还深入到昂格特勒克乡开展调研,了解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发展需求,为后续的支教和教育帮扶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开展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到社区红色展厅沉浸式学习“新疆四史”,深入了解新疆的历史文化,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植于心。

“在支教过程中,我被边疆孩子们的纯真和热情深深感动,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支教、理解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志愿者张倩表示。“此次支教经历将成为我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我将和广大同学一道,继续以坚定的责任担当争做文化润疆的响应者、感召者、实践者。”志愿者李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