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要闻

山青要闻

山青要闻

学校举办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

发布时间:2025-10-24 15:54:41

来源:舞蹈学院

作者:郑心玥

编辑:郑心玥

复审:赵金怀

终审:王斐

终审

10月23日,山青剧院内暖意融融。同上一堂大思政课暨《正义必胜》参演师生宣讲报告会(第二场)如期举行。不同于此前对活动场景与个人故事的聚焦,本次宣讲将国家级艺术实践的宝贵经验、师生成长的真切感悟紧密结合,让抽象的“信仰”与“担当”,通过可看、可听、可悟的方式,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精神养分。学校党委书记魏艳菊,党委副书记、院长辛杰出席活动。

从“故事回顾”到“思政课例”的价值升级

活动开篇,大屏上《正义必胜》的排练纪录片、演出片段让观众动容。为精准传递作品蕴含的精神内核,师生集体观看红色影片,在光影流转间体悟先辈追寻正义的赤诚初心,大家的笔记本上不仅详尽记录观影感悟,更细致标注“如何用肢体诠释信仰”的深度思考。怀揣这份深刻触动,排练室内的艺术打磨更具精神意蕴。汗水浸透的舞衣、紧蹙的眉头,不仅是对舞蹈节奏与肢体姿态的精益求精,更是将红色影片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转化为舞蹈语汇的专注坚守。舞台聚光灯下,舞者眼眸中的坚毅与悲悯,是从红色影像中汲取的家国情怀的具象化呈现。这些镜头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将红色精神、正义信念融入舞蹈教学的鲜活思政素材。

从“个人感悟”到“群体共鸣”的精神传递

在参演师生代表的分享环节,故事不再局限于个体经历,更多的聚焦“实践如何塑造青年品格”的深层思考。学生代表谈到,最大的收获是“读懂了个人与集体、青春与国家的联结。‘山青模样’不是口号,而是每个人在使命面前不退缩的坚持。”教师代表的发言则从育人者视角进一步深化主题。《正义必胜》导演组成员、舞蹈学院青年教师张明亮指出,《正义必胜》的实践打破了“艺术训练”与“思政教育”的界限,“我们在指导学生打磨动作时,不仅要求技术精准,更引导他们理解每个姿态背后的历史重量。比如一个握拳的力度、一次眼神的坚定,都是对‘正义必胜’信念的表达。这种‘以艺载道’的方式,让思政教育自然融入专业学习,比单纯说教更有力量。”

活动现场,青年教师有感触地表示:“师生们用行动诠释的‘精益求精’与‘迎难而上’,为全校教职工树立起了看得见、学得到的榜样。作为育人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我们的‘坚守’从不止于讲台的传道授业、舞台的艺术打磨,更藏在每一次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耐心里,融在每一项教学管理流程的严谨中。”

从“校内宣讲”到“校社联动”的育人闭环

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剧院内的交流,更在于推动思政教育从“单次活动”走向“长效机制”。学校依托《正义必胜》参演团队组建的青年红色宣讲团,已先后走进山东教育卫视、济南市高新区御山台学校、春秀小学及校内各个学院,将宣讲中的精神内核通过艺术展演、故事分享的形式传递到校外,让“红色基因”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生根发芽。

“思政教育不是‘一阵风’,是要形成‘实践生成素材、素材滋养课堂、课堂带动辐射’的闭环。”魏艳菊表示,未来将继续以品牌化思维推进这类实践,一方面整合更多像《正义必胜》这样的优质资源,让思政课有更多“活素材”;另一方面推动校社联动常态化,让山青师生的精神风貌走出校园,既为社会传递青春正能量,也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闭环,真正培育出兼具红色信仰与时代担当的青年一代,让思政教育的实效看得见、留得住、传得开。”

这场特殊的思政课,既是对过往实践的再总结,更是对未来育人路径的再探索。从影像到课堂,从师生到社会,学校以实践为桥,让每一位山青人都能在精神的传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使命坐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