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科研处主办,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山东省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九期长江学者系列讲座、第八十八期学术前沿论坛、第五十四期社区治理论坛通过腾讯会议系统举办。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周晓虹应邀做了题为《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的社会建构》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由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宋全成教授点评,政管学院院长王玉香主持,除我校师生外,本次讲座还吸引了山东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生及一线社会工作者参加。

周晓虹教授以集体记忆的内涵以及其建构为导向,引出口述历史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口述历史给予了不同共同体自主书写其历史的权力,将历史的记录由帝王将相或国家和民族的宏大叙事转向关注包括贩夫走卒在内的普通亲历者。接着,他指出亲历者的叙述是基于所在的社会背景下,共同体具备突生性质,因此超越个体记忆的集体记忆也成为可能。接下来,周教授分析了突生机制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并着重阐释了集体框架及与之相匹配的思想、语汇等功能。周教授认为,集体表征与社会认同是构建集体记忆的方式。集体表征是先于个体且久于个体的社会存在,而集体中的个人要接受某种社会表征则一定要实现心理认同,社会分类和社会比较都影响着社会认同。周教授的结论是,依赖突生性特征所赋予的建构机制,不但个体记忆完全有可能超越自身的局限成为集体记忆,而且集体记忆也会按照当下的需求经历社会的建构,同时,集体记忆会在代际间产生一定的影响。
宋全成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师生们分享了对本次报告的体会。他认为周教授将个体嵌入到集体当中以此构建共同体的观点,为口述历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事实上,社会对个人的规范为个人构建共同体历史设置了规范的框架。宋教授指出,“三线建设”等实例中体现的突生机制能够使个体的记忆突破限制成为集体记忆。宋教授以自己对历城区村庄口述历史的搜集工作为依据,验证了集体记忆在代际间是可以转移的。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师生们踊跃提问,周晓虹教授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王玉香院长在总结中表示,周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为我们梳理了口述历史和集体记忆的概念和发展史,让我们了解到个体的口述历史是集体记忆的来源,是对历史的再现、丰富与补充,口述历史的重大意义在于使普通亲历者成为历史的书写者。王院长指出,周教授为我们阐释了集体记忆的突生性机制,他提醒我们要注意避免“还原主义”立场,要研究集体记忆建构的机理,即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互动产生的支配和控制个体行为的规范。集体记忆一旦形成会决定个人的记忆,为个体的社会认同提供集体心理建构的模板和框架,为个体形成一定的群体认同基础,并基于突生性而在代际间传播和延续。王院长希望老师们能够从此次讲座中汲取养分和力量,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周晓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曾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现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并兼任国务院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先后出版《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等著译作3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历史研究》等杂志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宝钢教师奖特等奖;2001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2004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9年当选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5年入选“江苏社科名家”;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