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系列活动——文化传播学院、山东智媒校企共建课程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山东中森诚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度品牌策划机构、山东智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智媒等行业专家,知名青年作家和新媒体头部主播等走进校园,与文化传播学院教师共同探讨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实现协同育人的新路径。教务处副处长冯素珍、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刘绍芹、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振、闫春宇及广播电视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参加活动。研讨会由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孙晓彦主持。

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下,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国际社会发展潮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统领,遵循教育基本规律,顺势而为,积极作为。此次学院与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岗位核心能力课程,正是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
刘绍芹在致辞中对企业专家和学院教师共同努力提高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质量表示感谢。刘绍芹指出,近年来,文化传播学院一直致力于探索高质量发展驱动下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文化传媒人才的新路径。依托省级文化传媒现代产业学院育人载体,学院找到了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突破口。首先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改革入手,以广播电视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行业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包开发为切入点,校企联动全过程共商共讨共建,夯实课程建设根基,打造校企融合师资队伍,保障和提升应用型文化传媒人才培养质量。刘绍芹希望企业教师把文化传媒业最新的经验、技术、案例和典型实战项目引入课堂,与校内教师共同打造金课、建设金地、开发金教材。“课程改革不仅体现在课内课外的教学手段改革,更要在改革过程中产出系列高质量教学研究成果,包括教研论文、教改项目、教学成果、教学能力大赛等领域。”刘绍芹说。

山东智媒总经理杨传忠介绍了企业基本情况。他指出,作为一家教育型、传媒型、平台型企业,山东智媒致力于打造产教融合综合体,聚拢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把企业真实生产经营任务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产业中学习,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研讨会上,广播电视学专业四个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包负责人郭薇薇、李依和、曹晋彰、田钰佳依次汇报了“视频创意传播与运营”“数字化广告营销”“网络视听直播”“互联网品牌管理”的教学大纲设计与课程建设目前取得的进展。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负责人张然、闫春宇介绍了“文学经典创意传播”“文案创作实务”两个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包的前期建设情况。

文化传播学院一直致力于“以课程改革的小切口解决人才培养大问题”,此次研讨的校企共建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包工作始于2022年。在前期对行业调研、学生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以广播电视学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先导,着手打造“4+2”课程包体系。历经课程包团队组建、课程框架优化、教学内容初定、教学大纲多次修改、数次邀请企业专家进校研讨,搭建了课程包整体理论知识框架及实践项目安排。
此次课程研讨,六位课程包负责人紧密结合课程包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围绕课程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大纲内容构成、课程创新实践的重点和难点、亟需解决的问题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请行业代表支招”的讨论环节气氛热烈,行业企业人士围绕课程包搭建畅所欲言,提出许多建设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山东教育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融合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白传之博士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与丰富的学术思维,建议“互联网品牌管理”课程包应加大传媒人才素养提升的比重,提升舆情敏锐度,培养“多专多能”的全能型人才。白传之也结合山东教育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的工作项目与广播电视学专业就深化合作等话题展开了交流。青年作家张嵚特别强调校企共建的课程包需要注重增加更多的场景模拟环节。生鲜类产品头部主播王振航、山东中森诚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辛学友、山东智博科技有限公司新媒体部门负责人卢霞、山东智媒总经理杨传忠等均结合六个课程包的建设从新媒体全案传播的角度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教务处副处长冯素珍为本次研讨会作总结发言,她对行业企业专家的到来与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冯素珍指出,校企共建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包,真正体现了专业办学的创新精神,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希望学校与行业企业进一步深化合作,建立面向学校学生培养和行业人才培训的产教融合型文化传媒类课程体系与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共建课程,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是文化传播学院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现实举措,也是发挥社会服务职能、赋能行业发展的责任担当,更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文化传播学院始终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文化传媒人才为目标,采取从大一到大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努力做到教学与行业一线实战的精准对接。下一步,学院还将进一步推进校企全方位多维度的共建共享,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拓展实践平台、深化课程改革,以实际行动践行学校第四届党代会提出的“1158”发展战略,努力开拓“校企合作、产学共赢”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