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学校2025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7月17日至18日,会计学院一行赴东营市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由学院党委书记姜宏宝带队,学院党委副书记倪国锋、学院省级高校青创团队负责人、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学院学工团队及“泾渭知行”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一同前往。


走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解码创新发展路径
调研团队深入考察了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创新发展模式。在正大东营“虾稻共生”项目现场,财务总监李红英详细介绍了这一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的创新实践,通过科学规划养殖密度,实现虾的排泄物与水稻生长的精准匹配,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循环经济模式,土地利用率提升40%,化肥使用量减少60%。通威东营“渔光一体”项目开创了“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立体发展模式,年发电量达1200万千瓦时,空间利用率提高80%。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科研基地展示的盐碱地改良技术,通过综合改良措施使亩产从不足100公斤提升至500公斤。
“这些创新实践为我们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资产评估专业负责人张晓媛表示,“特别是渔光互补项目中涉及的资产价值评估、成本分摊对资产估值的影响等问题,能够为资产评估专业教学提供鲜活的实践素材。渔光互补项目中涉及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政策适用,可以直接引入《税法》课程教学。




探访黄河口知青小镇,赓续红色精神血脉
黄河口知青小镇作为知青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记录着一代人的奋斗足迹。这里曾是我校知名校友、老领导杨传堂同志青年时期工作过的地方。作为学校的老领导,杨传堂同志在知青岁月中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经历,成为激励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宝贵精神财富。小镇经理朱月萍介绍,通过深入挖掘以杨传堂同志为代表的知青奋斗故事,将红色基因融入小镇发展。在保留知青文化原真性的同时,创新性地与现代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基地。这种发展模式既传承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知青精神,又赋予了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老一辈的奋斗故事是生动的思政教材。”姜宏宝提道,“我们将把这些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素材,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走访、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让青年学子在感悟先辈奋斗历程中,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这种将校友资源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做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踏访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探寻生态经济协同之道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方面具有重要示范意义。调研团队在此重点考察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
通过参观鸟类博物馆并听取专业讲解,调研组深入了解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省级青创团队的老师指导学生运用专业方法,对生态补偿机制进行量化分析。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的重要手段,通过量化生态服务价值、确定补偿标准,激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学生运用会计学、统计学等专业知识,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专业视角提供了数据支持。


调研期间,学院与当地相关部门就深化合作达成共识:一是发挥专业优势,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将调研获取的典型案例和一手数据转化为教学资源,为专业课程提供实践支撑,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三是推动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和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打造集专业实践、思政教育、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育人平台。
此次调研是会计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进一步推进学院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务实举措。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师生们深刻领会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发展方向。调研过程中,学生们纷纷表示,要自觉将个人职业规划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立志在绿色金融创新、环境审计实践等新兴领域发挥专业特长。学院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持续深化校地合作,组织更多师生投身黄河流域发展实践,推动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专业智慧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