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知行合一 创建文科应用型人才经验传承系统

发布时间:2019-09-09 00:00:00

来源:2018-08-13

作者:

编辑:

复审:

终审:

 

  为社会输送具有能为、愿为、敢为精神的社会精英是许多大学校长梦寐以求的愿望。当前我国高校文科专业普遍存在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机制僵化、实训实习资源匮乏等问题。文科人才培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人才需求之间呈现出供需脱节的结构性矛盾。在这种背景下,为全面提升学生工作能力而设计并组织实施的“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应势而生。

  “百千万工程”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科学工作理论和圆通工作标准体系,创新设计与实施的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改革工程。对于所有的学科和专业而言,工作科学教育是普适的和泛在的。但文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现状,决定其更需要与工作标准相结合。圆通制工作标准提取工作经验,并结合知识管理、ISO标准化,创造性地设计出工作经验的科学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段。它系统解决了如何提取工作经验、如何科学存储及表现工作经验、课程教材与工作内容的关系、如何科学移植工作经验以及在职人员如何科学工作等问题。

  “百千万工程”旨在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创建文科应用型人才经验传承系统,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人生志向,基于科学工作原理、圆通制工作标准,系统解决工作思维、方法、技术和流程的问题,养成依据工作标准做事的习惯。该工程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规律,符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培养“治国兴业”专业人才的有益探索。

  为社会培养“懂规矩”“会做事”的文科人才

  文科毕业生普遍从事文职岗位工作,需要科学强大的头脑。面对社会新业态和新岗位的蓬勃发展,什么样的文科人才才能适应纷繁变动的世界呢?

  社会需要的文科人才,应具备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提供解决问题核心流程的能力、提供解决问题所需核心资源的能力以及解决核心问题时对相关问题统筹安排的能力。这需要洞察未来,把握问题的原因和实质,并能有效提出解决方案。这种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

  文科应用转型改革不是简单的教学改革,而是要运用新思维、开拓新思路、应用新方法、整合新资源,建立起能有效运行、自我演化的工作经验传承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载体,就是集成了科学工作体验、训练、评价、工作标准研究和人才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圆通科学工作院,圆通科学工作院面向学生职业成长的各个阶段,面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各个环节,面向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不同层面,为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职业准备、职业提升提供个性化、系统化指导,提升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文科人才在高效做事的同时,更要按规矩办事,这是防范职业风险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开展反腐倡廉。一批精英人才在反腐风暴中倒下,其根源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规矩意识的缺失。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把规矩弄懂、悟深、练熟、用巧,才有可能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才能提升创新能力。所以说,用工作标准训练人、培养人,是提升工作效能、创新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有机统一。

  经验传承系统为文科人才搭建成长阶梯

  文科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创设大批量文科学生实习实训的环境条件。工作经验只能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积累。因此,帮助学校建设自主开展学生工作体验、工作标准训练和工作能力等级评价的环境和条件,是建立经验传承系统的重要考虑和基础工程。经验传承系统对工作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并通过经验的迁移应用,在标准与变式的循环交互中不断深化,最终在学生身上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圆通制工作标准包含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学生通过工作标准训练,掌握岗位工作标准,将工作标准进行内化、固化、优化和泛化。通过工作标准训练,学生能够掌握工作经验,培养扎实的基本功,养成自我造血生成工作经验的能力,并最终内化为专业能力,为培养创造力打下基础。

  通过科学工作思维训练,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脑力劳动的科学内涵,进而胜任岗位要求。具体实施起来,还需要将科学工作标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也是建立校内经验传承系统的关键。

  圆通科学工作院实现圆通制与合作院校的“四个对接”,即对接就业岗位要求、对接专业深度改造、对接学生职业成长、对接社会行业服务需求。圆通制科学工作原理训练学生从会一事、精一岗、通一行到知百业,完成从入门级、基础级、专业级向精英级的蜕变,推动合作实验高校着眼于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

  我们必须在校培养学生掌握工作规律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所需要的工作经验,将“会一事、精一岗”在校内完成,让学生毕业时就具有在该岗位工作了五年甚至十年的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工作经验,并能按照科学的路径发展自我。不能让学生用一生的时间去重复寻找同一岗位的工作科学规律,到退休时才有所感悟,这是“百千万工程”的根本着眼点。

  课程是建立经验传承系统的基石

  科学工作思维和岗位理论逻辑培养是建立工作经验传承系统的基础。而开设工作标准训练课程是建立经验传承系统的关键。总结我国近现代数百名卓越人才的人生经验,我们发现,科学理论基础对人的发展尤为重要。高校文科专业开展学生科学工作思维的训练,前提是要把学生的理论基础打扎实。

  那么在文科人才培养中,我们需要什么科学理论又如何打好学生的理论基础呢?通过大量实例研究,我们发现每个工作岗位基本都有特定的工作标准,这些标准存在于相关的文献中。一个特定岗位(专业、学科)的文献能够让学生了解在这个岗位的历史上,有哪些工作者作出过什么贡献,哪位学者有重大理论贡献,以及岗位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脉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文献,应当是在校开展理论学习的核心目标和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这些文献,学生能够从多学科视角理解事、理解人、理解社会,了解工作的更高境界。

  文科专业改革者应当研究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结构,持续关注岗位主要文献和课程结构之间的关系,将岗位主要文献的生命权与课程的生命权进行匹配,并将其统一程度作为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之一。文科转型改革者还应当研究岗位所需工作标准与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关系。必修课必须体现岗位主要文献的要求,但是许多高校文科专业必修课程没有与岗位主要文献进行匹配。

  综上所述,建立知行合一的文科应用型人才经验传承系统,不仅能够积极促进新文科建设,还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培养出让党和政府放心、让用人单位和百姓满意的合格人才。这一美好愿望,正在首批“百千万工程”院校,即西安交通大学、阿坝师范学院、常熟理工学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温州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枣庄学院、凯里学院等数十所项目院校中变成现实。

  【作者王民权,单位:中国工作标准研究院院长、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TOP